动力电池

1关注 | 232内容

关注
热门排序
  • 给电池打一针就能延长使用寿命,电车真的要取代油车了?

    4390次播放 | 05:37
    分享
    47
    1117
  • 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成本差仅 5%

    电池行业颠覆性突破:孚能科技将半固态电池成本差距缩小至 5%,54GWh 产能加速落地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赛道上,电池技术始终是决定产业格局的 “心脏”。从液态锂离子电池到固态电池的迭代,被视为新能源领

    分享
    评论
    投蕉
  • 全固态锂硫电池复合正极

    92Li₂S@8LiFeS₂复合正极:全固态锂硫电池性能突破的关键路径引言:全固态锂硫电池的 “正极困局” 与破局希望在新能源存储技术的迭代浪潮中,全固态锂硫电池(ASSLSBs) 凭借其超高理论能量

    分享
    评论
    投蕉
  • 含氟混合稀释剂赋能高性能锂金属电池

    含氟混合稀释剂调制电解质:实现宽温域 508.5 Wh/kg 锂金属电池的突破性进展一、引言:锂金属电池的困境与机遇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成为推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便携式电子设备

    分享
    评论
    投蕉
  • 钙铈纳米管 - 含氟共聚物电解质赋能钠电池

    一、引言: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与核心需求全球能源转型正经历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深刻变革,风能、光伏等间歇性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催生了对高效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锂离子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200

    分享
    评论
    投蕉
  • 双纤维 PTFE 干电极赋能高容电池

    双纤维 PTFE 结构赋能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电池:均匀厚干电极的制备、性能与机理研究摘要为解决传统锂电池湿电极高能耗、有毒溶剂依赖及厚电极成分不均问题,同时突破现有聚四氟乙烯(PTFE)基干电极机械强度

    分享
    评论
    投蕉
  • 基于干法电极技术实现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从 LIBs 到 SSBs 的技术跃迁1. 锂离子电池(LIBs)的瓶颈与 SSBs 的战略价值自 1991 年索尼商业化 LIBs 以来,其凭借高能量密度(当前产业级约 25

    分享
    评论
    投蕉
  • “宁德时代”们的新生意——动力电池回收,假环保or真赚钱?

    4127次播放 | 12:04
    分享
    25
    170
  • 全球首款 “超流态无机固态电解质”

    全球首款 “超流态无机固态电解质”:开启下一代固态锂电池全面商业化新纪元引言:能源革命的关键转折点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加速转型的今天,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已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引擎。电动汽车

    分享
    评论
    投蕉
  • 超越电池:能源存储的终局

    当人工智能领域还在追逐图形处理器(GPU)的算力突破,可再生能源行业仍在为光伏板的转换效率较劲时,能源存储的终极形态早已跳出了单一技术的框架 —— 它是一个无形的多层神经网络,悄然连接着时间、空间与碳

    分享
    评论
    投蕉
  • 锂离子电池干法电极制造技术

    干法电极制造技术:锂离子电池可持续生产的核心路径引言:锂离子电池制造的技术转型需求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电动汽车与储能系统的核心组件,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20

    分享
    评论
    投蕉
  • 调控电势图以优化锂金属电池性能

    调控电势图以优化锂金属电池性能 —— 基于电解液能量学的创新策略引言:锂金属电池的潜力与挑战在全球向绿色能源和碳中和技术转型的浪潮中,对高能量密度下一代储能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锂金属电池凭借锂金属极低

    分享
    评论
    投蕉
  • 全固态电池高负载干电极技术

    全固态电池高负载干电极技术:纳米结构策略与产业化应用摘要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储能设备的核心方向,其电极制造技术直接决定性能上限与产业化潜力。干电极技术通过 “粉末 - 薄膜” 无溶

    分享
    评论
    投蕉
  • 人工智能赋能固态电池研发

    人工智能赋能固态电池研发:从材料筛选到性能优化的范式革新引言:固态电池的时代呼唤与 AI 的破局之力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高效储能技术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电动汽车产业升级的

    分享
    评论
    投蕉
  • 银析出策略驱动无阳极固态电池突破

    银析出策略驱动初始无阳极全固态电池的突破与产业化进程全固态锂电池(ASSB)作为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核心,其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材料创新与界面调控的双重挑战。初始无阳极 ASSB 设计因省去传统锂金属

    分享
    评论
    投蕉
  • 正在加载

    APP内打开

    取消
    继续
    立即领取